核酸的银染-技术文章

核酸的银染

核酸的银染,是一个独立于琼脂糖电泳的实验,或者说是核酸另一种电泳的更加灵敏的检测手段。银染就是硝酸银离子在碱性 pH 环境下被还原成金属银,沉淀在蛋白质的表面上而显色。

但是这个银染和蛋白银染有什么关系吗?

我想说的是,原理是差不多的或者说是一样的。但是步骤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蛋白银染试剂盒中的步骤是这样的:固定—敏化—水洗—染色—显色—终止—保存;这里面的敏化对银染的效果有较好的帮助,能更灵敏的显示蛋白的存在。

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核酸的银染吧。这个操作简单,耗时很短,显色结果漂亮。

首先我们来讲这个操作步骤吧!

倾倒缓冲液,取出电泳槽,卸除玻璃板,剥胶,将凝胶浸入固定液,于摇床固定5~10分钟。蒸馏水洗胶两次(数秒),倒入银染液,于摇床染色5~10分钟。

蒸馏水洗胶两次,倒入显色液,于摇床轻摇,至出现扩增条带,带清晰后加dH2O洗胶停显。

看是不是很简单,其实就是很简单,简单得只要你不犯错就好了。

这里我说的简单就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拿100%的认真换取一个可靠漂亮的结果,不要被我的一句简单,就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简单也是要认真才是简单。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脖子上装着一个饼,却因为饥饿而死的人。明明张口就能吃到食物,却还是而死了。明明很简单的事,却被弄成一个很复杂的结果。

各位实验者们,认认真真的体会一个简单而漂亮的结果吧。它其实也是需要100%的专注的。

nunc

细胞基础培养基的基本知识-技术文章

细胞基础培养基的基本知识

 

绝大多数培养基是建立在平衡盐溶液(BSS)基础上,添加了氨基酸、维生素和其它与血清中浓度相似的营养物质。最广泛应用的培养基是Eearle`s MEM 的混合物,其中含有13种必须氨基酸、8种维生素。

而Ham`s F12 也包括非必须氨基酸,维生素的范围亦很广,另外常规含有无机盐和代谢添加剂(例如核苷酸)。

MEM/F12 这两种培养基各取1/2,形成神经生物学最通用的培养基。

Dulbecco`s改良培养基——DMEM,现应用于快速生长的细胞,同MEM含有相同的营养成分,但浓度高出2~4倍。选择某种培养基,应仔细了解成分表,应知道大多数情形下培养基都有不足。

有些培养基在氨基酸中包括有谷氨酸,而这种培养基虽广泛用于神经生物学领域,但它对某些对谷氨酸敏感的可能有细胞外毒性损伤的神经元而言,则并非最佳选择,特别是如果神经元生长在缺乏胶质的环境中时。F12中含有硫酸亚铁,也具有神经毒效应。

在所有这些培养基中,谷氨酸比其他氨基酸有更高的浓度,这是因为它具有不稳定性以及在许多细胞培养中它常用作碳源。对于神经元的培养常常在基础培养基中增加葡萄糖的含量到0.6%或者加入丙酮酸(若培养基中这两种物质缺乏时)。

MEM与F12均要用5%的CO2来平衡,DMEM含更高浓度的NaCO3,要用10%的CO2来平衡,当然也可以在较低CO2浓度下使用。这些基础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建立在对不同细胞系生长的研究之上的,但通常在原代培养中使用也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原则上,HEPES作为缓冲剂可用来代替碳酸氢盐,以解除需要高浓度CO2培养环境的限制。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简单。显然,溶解的CO2与碳酸氢盐对良好的细胞生长是重要的。

Leiboviz`s L15培养基可用来在大气环境中令神经细胞生长,该培养基采用了与众不同的BSS作基础,它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来提高缓冲能力,培养基中使用半乳糖作碳源,以阻止培养基中乳酸形成,少量溶解的CO2由丙酮酸代谢产生。这一培养基的优点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保持较高CO2有困难时,例如在长时间的显微操作及生理学研究中。L15培养基已用来成功的培养了外周神经元,但尚未在CNS神经元的发育研究中全面检测过。

 

nunc

DTT(二硫苏糖醇)的作用-技术文章

DTT(二硫苏糖醇)的作用

                                       DTT(二硫苏糖醇)的作用

         DTT即DL-Dithiothreitol,中文名为二硫苏糖醇。分子式为C4H10O2S2,分子量为154.25,。常用还原剂,有抗氧化作用。DTT和巯基乙醇相比,作用相似,但DTT的刺激性气味要小很多,毒性也比巯基乙醇低很多。而且DTT比巯基乙醇的浓度低7倍时,两者效果相近。

DTT的特性:
        DTT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其还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氧化状态六元环(含二硫键)的构象稳定性。它的氧化还原电势在pH为7时为-0.33伏。
        由于容易被空气氧化,因此DTT的稳定性较差;但冷冻保存或在惰性气体中处理能够延长它的使用寿命。由于质子化的硫的亲核性较低,随着pH值的降低,DTT的有效还原性也随之降低;而Tris(2-carboxyethyl)phosphine HCl(TCEP盐酸盐)可以作为低pH值条件下DTT的替代品,而且也比DTT更为稳定。
1mol/L二硫苏糖醇(DTT)溶液配制方法:
        用20ml 0.01mol/L乙酸钠溶液(pH5.2)溶解3.09g DTT,过滤除菌后分装成1ml小份贮存于-20℃。
【注意】DTT或含有DTT的溶液不能进行高压处理。
DTT的作用:
         DTT的用途之一是作为巯基化DNA的还原剂和去保护剂。巯基化DNA末端硫原子在溶液中趋向于形成二聚体,特别是在存在氧气的情况下。这种二聚化大大降低了一些偶联反应实验(如DNA在生物感应器中的固定)的效率;而在DNA溶液中加入DTT,反应一段时间后除去,就可以降低DNA的二聚化。
        DTT也常常被用于蛋白质中二硫键的还原,可用于阻止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之间所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但DTT往往无法还原包埋于蛋白质结构内部(溶剂不可及)的二硫键,这类二硫键的还原常常需要先将蛋白质变性(高温加热或加入变性剂,如6M盐酸胍、8M尿素或1%SDS)。反之,根据DTT存在情况下,二硫键还原速度的不同,可以判断其包埋程度的深浅。
        北京上海金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备有现货产品DTT(二硫苏糖醇),货号为D8220,纯度≥99%,科研实验用试剂。
nunc

悬浮培养基(SM,2%)的应用-技术文章

悬浮培养基(SM,2%)的应用

 悬浮培养指的是一种在受到不断搅动或摇动的液体培养基里,培养单细胞及小细胞团的组织培养系统,是非贴壁依赖性细胞的一种培养方式。某些贴壁依赖性细胞经过适应和选择也可用此方法培养。

增加悬浮培养规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增加体积就可以了。深度超过5mm,需要搅动培养基,超过10cm,还需要深层通入CO2和空气,以保证足够的气体交换。通过振荡或转动装置使细胞始终处于分散悬浮于培养液内的培养方法。

悬浮培养基主要用于λ噬菌体原种的保存和稀释,是分子生物学常规试剂。Jinpanbio悬浮培养基(SM,2%),货号为L1140。主要由氯化钠、Tris-HCl、明胶等组成,经15psi高压灭菌20min。

 

注意事项:

1、 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

2、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nunc

简述实验室微生物培养步骤方法-技术文章

简述实验室微生物培养步骤方法

微生物培养(microculture)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那么微生物培养步骤有哪些呢?

实验室微生物培养步骤

实验材料

1 培养基和菌种

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查氏琼脂培养基,活性污泥混合液。普通琼脂斜面和平板,营养肉汤,普通琼脂高层(直立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 溶液或试剂

10%酚液,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4%水琼脂。

3 仪器或其它用具

无菌玻璃涂棒,无菌吸管,接种环,无菌培养皿,链霉素和土样,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涂布器等。酒精灯,玻璃铅笔,火柴,试管架、接种环、接种针、接种钩、滴管、移液管、三角型接种棒等接种工具。

微生物培养步骤

1、流程

倒平板→制备梯度稀释液→涂布(或划线法)→培养→挑单菌落→保存。

2、步骤

2.1稀释涂布平板法

2.1.1 倒平板

将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I号琼脂培养基、马丁氏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至55~60℃时,高氏I号琼脂培养基中加入10%酚数滴,马丁氏培养中加入链霉素溶液(终浓度为30μg/ml),混合均匀后分别倒平板,每种培养基倒三皿。

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边,用左手将试管塞或瓶塞轻轻地拨出,试管或瓶口保持对着火焰;然后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倒人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

2.1.2 制备活性污泥混合液稀释液

称取土样l0g,放入盛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振摇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将细胞分散。用一支lml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盛有9ml无菌水的大试管中充分混匀,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此试管中吸取lml加入另一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合均匀,以此类推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度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溶液,注意:操作时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一支试管。

2.1.3 涂布

将上述每种培养基的三个平板底面分别用记号笔写上10-4、10-5和10-6三种稀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由10-4、10-5和10-6,从三管活性污泥混合液稀释液中各吸取0.1或0.2ml,小心地滴在对应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用无菌玻璃涂棒,右手拿无菌涂棒平放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上,将菌悬液先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l0min,使菌液浸入培养基。

2.1.4 培养

将高氏I号培养基平板和马丁氏培养基平板倒置于28℃温室中培养3~5d,肉膏蛋白胨平板倒置于37℃温室中培养2~3d。

2.1.5 观察并挑菌落

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根据其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观察,之后根据菌落不同特征分别挑取少许细胞接种到上述三种培养基斜面上,分别置28℃和37℃温室培养。若发现有杂菌,需再一次进行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2.2 平板划线分离法

2.2.1 倒平板

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

2.2.2 划线

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挑取上述10-l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液一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之形成单个菌落。

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活性污泥混合液悬液一环,先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3~4条,再转动培养皿约70度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作第二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第二次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划线完毕后,盖上培养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

nunc